7月13日11时26分,广东省大埔县发出高温红色预警信号。按照该信号预警含义,当地24小时内最高气温或达到39 ℃以上。
昨天,全省大部分市县最高气温比昨天上升1℃左右,南部沿海市县最高气温32℃~34℃,粤西的其他市县和汕尾海丰35℃~36℃,其余市县37℃~39℃,梅州的梅县、大埔、兴宁、丰顺破当地最高气温的历史纪录。到昨天18时,广东各市县均发布了高温预警信号,其中高温红色10个,橙色75个,其余市县均发布了高温黄色预警信号。 马上就要进入三伏天,东莞的高温天气丝毫没有缓解迹象,据气象局回应,未来7天广东将继续维持晴热。
按照这样的趋势发展下去,这一次高温预警信号持续时间甚至有可能打破自2006年《广东省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规定》施行以来的历史纪录。
其实,
7月13日下午
东莞已有镇街出现近40℃的高温!
▼
或到7月下旬才有机会缓解
又到了中暑的高发季节。
因此
空调和冰冻的冷饮降温最好
更容易中暑!
从广州市内各大医院急诊科了解到,连日高温之下,中暑就诊的患者增加不少。医生提醒广大市民尤其是户外工作者,务必提高防范意识,尽量避免在正午暴晒时分在户外活动,注意防晒、补充足够水分,另外,尤其要注意暴晒后过度贪凉导致解暑不成反中暑。
南方中西医结合医院副院长、治未病中心学术带头人彭康教授介绍,大家平时说的中暑大多指阳暑。患者多在烈日下劳作,或长途行走,或因在高温、通风不良、湿度较高的环境下长时间劳作所引发,突然出现头晕胸闷、高热汗出、面红目赤、烦躁不安、喘促气粗等。这种中暑最为常见,往往病情重而危急,如不及时补充水分兼休息,甚至会出现热衰竭和休克,危及生命。
但除此之外,错误解暑同样容易中暑,这就是“阴暑”。比如在户外暴晒后突然进入冷气大开的室内;或是在大汗淋漓下冷水淋浴、大喝冰饮,这会引致皮肤毛孔急剧收缩、身体难以散热而中暑。睡眠时被电扇、空调强风对吹,也可导致风寒湿侵体而引发暑感。这时,不适症状通常表现为头晕头痛、发热、咽痛、流清鼻涕、四肢无力、食欲不振等。 阴暑病程比较长,夏日湿热环境中活跃的病原微生物就也会乘虚而入,引起上呼吸道感染或呕吐腹泻,甚至造成口眼歪斜,诱发中风及半身瘫痪等病症。
首先,尽量避免长时间在烈日下活动。外出时最好穿宽松的、透气的衣服,打遮阳伞或戴宽边帽。室内保持空气流通,现代大部分室内使用空调调节温度,但不应长时间停留在空调环境中,应在早晚气温相对凉爽的时候适当到室外活动,提高身体的适应能力。 当然,户外活动要尽量避开正午时段,选择阴凉处活动;外出时适当涂擦防晒剂,使用遮阳伞。高温时应减少户外锻炼。外出时可随身携带人丹、风油精、清凉油、藿香正气水等常规的防暑药物。
其次,及时补充水分,适当增加饮水。在高温天气,不论运动量大小都要增加液体摄入。不要等到口渴时再饮水,要注意补充盐和矿物质。但避免饮用过凉的冰冻饮料。尤其是环卫园林工人、交警等户外工作者无法避免长时间户外劳作,应尽量保证每小时饮用2~4杯水,可选择运动型饮料帮助补充因汗流失的盐分和矿物质。
第三,正确使用空调。使用空调时一定要注意适时开窗通风。合理设置空调温度,室内温度在26℃运行一段时间后,设置为27℃为最佳,空调温度应控制在与室外温差5℃至10℃之间,否则室内外温差太大,反而容易中暑、感冒。
第四,保证充足睡眠。合理安排作息时间,保证充足睡眠,不熬夜,这样才能精神饱满,增强身体抵抗力。
医生还特别提醒,今年受疫情影响,不少幼托机构、中小学校延迟开学,目前仍未进入往年的暑假。 很多学生在下午四时左右放学,此时热气未消,家长不可掉以轻心,接到孩子以后应避免户外逗留过久;从户外进入汽车、室内注意冷热过度;避免让孩子暴饮冷冻饮料等。
彭康教授提醒,夏日人体阳气在外,脾胃相对空虚,易出现上热下寒、外热内寒的状况。高温之下,许多人一方面食欲减退,脾胃生化不足,另一方面出汗多,伤津耗气,心气不足,气血运行动力不足,易疲劳,血不养神,加上暑热扰心,易致心神不安。因此盛夏养生的要点,在外要注意防暑降温,从内则应该健脾养心,安神定志,减少消耗。 盛夏健脾养心,彭康推荐日常汤水中可以两种食药材:莲子和麦冬。 莲子百合麦冬汤:莲子15克,百合30克,麦冬10克,加水煎服。 银耳莲子羹:莲子100克、银耳15克、百合150克、冰糖100克,加适量水炖煮。 麦冬党参五味子排骨汤:麦冬15克、党参10克、五味子10克,排骨适量,炖汤服食。
夏日预防中暑,食疗最常见的一味食药材便是金银花。清热解暑,彭康推荐这些茶饮汤水: 银菊饮:取金银花、白菊花各10g,开水冲泡或水煮后加白糖或食盐少许饮用。 银花薄荷露:取金银花30g、薄荷10g、鲜芦根60g。先将金银花、芦根加水500ml,煮15分钟,再下薄荷煮3分钟。滤出加适量白糖温服,可清热凉血解毒,生津止渴。 冬藤炖猪肉:金银花藤30g,猪肉150g,调味品适量。将金银花藤择净,布包,猪肉洗净切块,一同放锅中,加清水适量煮沸,煮至肉熟后,加适量食盐食用,可清热利湿,通经活络。 银花梨藕汤:金银花15g,生梨250g,鲜藕200g,白糖适量。先将梨、藕去皮,切片备用,金银花择净,水煮取汁,纳入梨、藕煮熟后,加适量白糖,一天分2次食完。 清暑益气粥:西洋参5克,麦冬、石斛、西瓜皮各10克,粳米100克,冰糖适量。先将西洋参、麦冬、石斛用布包好,加水煎30分钟,去渣留汁500毫升左右,西瓜皮洗净后切成细丝,再将粳米加入煮成稀粥,以冰糖调味即可食用。清暑益气,生津止渴。 芦根绿豆粥:新鲜芦根100克,绿豆50克,粳米100克。芦根切短,加水煎煮半小时后取出渣,再加入绿豆、粳米同煮,直至绿豆煮烂为止。可在粥中加适量盐或冰糖调味即可。清热养胃、消暑解渴。 冬瓜扁豆粥:白扁豆20克,冬瓜(带皮)适量,粳米100克。白扁豆洗净后浸泡1小时,冬瓜切片或块,与粳米同煮粥,加适量盐即可食用。健脾化湿消暑。
荷叶莲藕粥:鲜荷叶1张,鲜莲藕适量,粳米100克。先将荷叶洗净切碎,放入锅内加水煎汤,滤取汁500毫升左右,再将莲藕洗净切成小粒,与洗净的粳米一起加入汁中煮成稀粥,加白糖调味后食用。清热解暑,和胃。